
找準比較哲學研究的價值起點
“武漢大學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際禪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儀式及“比較哲學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問題”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比較哲學及其研究方法成為與會學者研討的焦點。
通過比較達到視域融合
比較哲學,是將比較活動納入哲學思考范圍,并對比較活動的實質、特征、方法及其可能的結果加以系統思考的哲學活動,是一種系統的理論思考。
比較哲學在世界哲學界日益受到重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姚新中提出,比較哲學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領域,尤其是在方法論、研究領域和界限等問題上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沒有形成基本的共識。
“哲學比較經常會涉及兩個以上比較要素,出現多項博弈以及如何平衡比較三個或更多要素之間關系的問題。”姚新中建議,應盡可能地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多項因素還原為兩項,從而為比較做出方法論的準備。他闡釋說,兩兩比較的方法多種多樣,就比較對象而言,可以分為縱比、橫比、同比、異比、同異交比;就如何比較而言,有平行比較、描述比較、解釋性比較、評價性比較等等。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認為,“比較”研究不應當以研究者自以為是的某種理論為標準來判定另一種理論的是非、高下,而是將用來做“比較”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理論相互作為對方的參照,尋找出其中的異同,并進而辨析出其中的“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最終達到一種“視域的融合”。
建構開放的比較哲學路徑
比較哲學常用的進路大致可分為兩類。姚新中介紹,一是“平行的進路”,即把兩種不同的哲學體系或觀點平等看待,不預設價值的高低,自“同”而“異”再到“同”,即其目的是達到“客觀”、“公正”的比較結果;二是“自高而下”的進路,即從某種自認為處于價值高位的哲學出發,對其他哲學觀點進行評價性的比較,自“異”而“同”,并形成前后一致的體系與結論。
“對于中國哲學來說,大多數比較哲學是傾向與西方比較的。”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教授鄭淑媛舉例說,如在西方哲學理論框架下整理中國傳統思想,把西方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進行對比研究,以西方的理論來詮釋整理中國哲學思想,以西方哲學理論所討論的問題為目標尋求中國哲學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她表示,這種不均衡的比較哲學視域,引發了西方中心主義、身份認同焦慮及中國哲學思想的碎片化。
姚新中嘗試構建第三條路徑。這一路徑的比較哲學是開放的,即力求把所有的哲學觀念、價值、體驗等都納入其中,使哲學比較的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比較的意義不再是簡單地消解對方,而是要通過比較得到在單個哲學觀念中所不具有或不明顯的意義和價值。以期通過這種比較的視角和方法,自覺思考造成思想異同的社會、文化和價值原因,探索這些異同及其社會根源對我們當下哲學思考所帶來的影響,尋求對話、融通、共生、互補。他表示,這樣做能為比較哲學開拓出廣闊的前景。
哲學的力量 來自道理的力量
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是哲學界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不論從思想意義上說,還是從學科意義上說,當代中國哲學建構的核心都在于詮釋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文化根基。圍繞這個核心,至少有三個向度無法忽略:一是現代世界的共同文化基礎,二是中國的悠久文明傳統,三是當代中國的復雜社會現實。哲學并不負責回答具體問題,但對這些具體問題需要整體性的理解,需要用一個道理把它們貫通起來。
哲學的力量來自其所說的道理的力量,這也是天地之間最偉大的力量之一。目前,一些學者在嘗試建構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體系。建構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其所說的道理是否具有解釋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力量,是否能夠反映時代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的要求,是不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講不出道理,就沒有哲學味;道理令人信服,才能讓人接受。
當代中國哲學要講的道理應該是中國的、要有中國味,同時應該是世界的、要有世界味。強調“中國的”“中國味”,并不是要與“世界的”“世界味”對立起來,而是要表明我們講的道理既有中國主體性,又體現世界共通性。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大勢所趨的當今時代,我們更應自覺尋求全人類、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基礎、道理基礎。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文明傳統的大國,中國通過主體性的哲學追求確立自身的地位是必然要求。同時,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通過共通性的哲學追求確立中國和世界的“一體”關系也是必然要求。也就是說,當代中國哲學既要做自己,也要和世界哲學在一起。
講什么樣的道理確定之后,如何講道理就成為最重要的事情。從方法論上說,一般認為,西方哲學長于分析和論證,中國傳統哲學長于直覺和體悟。講道理既涉及方法的選擇,也涉及話語的選擇。不同的道理決定了不同的話語,不同的說理方式決定了不同話語的選擇。話語方式的轉換體現出道理本身的變化,以及講道理方式的變化。
毋庸置疑,在現代世界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西方哲學家發揮過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影響。而我國宋明時代興盛的理學,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家,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以宋明理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能夠對東亞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不僅僅是由于那時中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領先,更重要的是包含在理學之中的道理的力量。
當代中國哲學建構的關鍵,是說出一個能夠凝聚和引領當代中國人的道理、能夠溝通當代中國和世界的道理。中國經濟已表現出它影響世界的強大力量,中國哲學家應講好道理,讓這個道理展現出如歷史上宋明理學一樣影響世界的力量。我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也不能完全奉天法古,而應立足中國現實、接續文明傳統、融匯全球資源,自覺地以道理為中心,把支撐當代中國和世界的道理講清楚,建構屬于這個時代的中國哲學。
比較論證中國哲學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在吳根友看來,無論是開展比較哲學還是比較文化研究活動,都應當服從兩個原則,一是發掘并維護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二是探索全人類文明的共通性。他表示,從辯證法的高度看,關心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與探索人類文明的共通性原則,都內在關聯著人類共同體的健康與未來命運的走向,這可視為當今比較文化與比較哲學研究的價值起點。
姚新中認為,“21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界頻頻發聲,通過比較來確立中國哲學的話語權。”中國要為自己爭取話語權,不能限于中國哲學自身,而必須通過比較哲學擴展自己的視野和影響力。他認為,建立當代中國哲學的話語權,要在對古代中外哲學認真學習、細致比較的基礎上,在古今中外的交叉比較的基礎上,在同一話語體系之下比較不同的哲學體系,在中外哲學比較過程中,論證中國哲學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在吳根友看來,比較哲學的終極形態可能是世界哲學。他表示,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的研究任務與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哲學王國里的所有“他者”都能獲得一個平等的身份,從而在不同的“主體”之間建立真正的溝通性。這是一個歐洲哲學走出歐洲,中國哲學走出中國,各民族哲學走出傳統、走向他者、 走向世界的哲學大會師。他說,在這種哲學大會師的過程中,各民族哲學將會在與他者的對話過程中,在“世界意識”的洗禮下回到自身,從而形成一種帶有各民族精神烙印的“世界哲學”。
世界哲學日:伊琳娜·博科娃致辭
“哲學不僅僅是學校里的一門學科專業,也是有助于更好、更人道地生活的日常實踐。”
——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致辭
世界哲學日最初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2年啟動。其目的是鼓勵世界各國人民分享他們的哲學遺產,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哲學知識,認識哲學學科,并使得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體悟哲學的魅力和內涵,使得哲學真正走進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更好的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世界哲學日是200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三屆會議在巴黎宣布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世界哲學日的組織慶;顒,但并非其所有者。世界哲學日是屬于每一個哲學愛好者的節日。
今年世界哲學日的安排和2016年11月16日慶祝的國際寬容日十分吻合。在這個背景下,世界哲學日的活動將突出強調在當今世界需要新的哲學實踐,鼓勵就哲學和寬容的關系進行對話,探索新的方式以增加哲學教學和學習的利用率。
【背景信息】
2002年以來,教科文組織每年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四在巴黎總部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慶祝世界哲學日。教科文組織大會于2005年正式設立世界哲學日,其宗旨是促進哲學辯論的國際文化,尊重人的尊嚴和多樣性,鼓勵學術交流,并強調哲學知識在解決全球問題的貢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02年來舉行“世界哲學日”公共慶典活動。其宗旨是鼓勵世界各國與其他民族分享他們的哲學傳統,促進哲學教學的發展,提高青少年對哲學的興趣,鼓勵人們對思想和理性進行批判,對當代重大問題進行哲學分析、研究和探索,加強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以期更好地發揮哲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
蘭州大學世界哲學日主題晚會成功舉辦
為紀念世界哲學日的到來,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在榆中校區聞韶樓舉辦了一場“世界哲學日”主題晚會,通過主題晚會來詮釋對哲學奧義的思考、傳達了對哲學先賢的敬意。哲學社會學院黨委副書記杜黨軍老師親臨晚會現場并觀看了晚會表演。
晚會伊始,由蘭州大學國學社成員為現場觀眾帶來了開場舞《禮儀之邦》的表演,動人的舞姿讓臺下的觀眾們都屏氣凝神起來。一支恢宏大氣的開場舞罷,蘭大吉他協會的成員緊接著為觀眾們奉獻上了一曲吉他彈唱歌曲《別找我麻煩》。輕快的節奏帶動了全場一起拍手打著節拍。
主持人在每個表演節目后都進行關于哲學題目的有獎問答環節,并在最后舉行了抽獎環節,增加了臺上與臺下觀眾的互動。同時,晚會的另一個大看點就是現場觀眾可以通過微信留言來分享即時的心情心語,并能夠使之出現在微信墻大屏幕上與大家交流。大屏幕的運用使現場觀眾更加熱情高漲。
本次晚會作為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第八屆“走近哲學”系列活動的一個特色晚會,相信會讓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哲學的魅力,更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領悟到哲學的奧妙體會到人生的哲學,走近哲學,走進哲學!
為什么要設立哲學日?
許多思想家認為“驚奇”是哲學的開端。事實上,哲學是從人類自然傾向對他們自己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感到驚訝而產生。
這個領域認為其本身也是一種“智慧”形式,它教我們對反思本身進行反思,不斷質疑現有的真理,驗證假設并找出結論。
數百年來,在每個文化里,哲學都孕育出觀念、思想和分析,并通過這一點,確定了關鍵的、獨立的和創造性的思想基礎。
慶祝哲學日使教科文組織強調哲學反思的重要性,并鼓勵全世界都來分享彼此的哲學遺產。
對教科文組織來說,哲學提供了世界和平所依賴的民主、人權、正義與平等概念基礎上的原則和價值觀。
哲學有助于鞏固和平共處的真實基礎。
有超過70個國家,其中包括二十五個非洲國家慶祝了頭兩個世界哲學日。它為每個人,不論他們的文化背景,提供了一個思考不同問題的機會,如:“作為個體和世界大家庭,我們是誰?”世界的狀態是由我們來思考,并確定它是否符合我們理想中的正義與平等。我們問自己,我們生活的社會是否符合偉大宣言中的倫理和道德準則。
哲學日提供給我們常常忘記了的對自己發問的機會:“我們為什么會忽略思考?”“我們習慣于哪些不能容忍現實?”
世界哲學日慶;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紀念“哲學日”,頌揚哲學給人類帶來的精神財富。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在當天慶;顒娱_始講了話。來自世界各地的哲學家在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行一系列的圓桌會議、講座、哲學沙龍、書展及其它藝術活動,主題包括人類的未來、人權與國際法、哲學與婦女解放、哲學與青年思想等。來自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約三十名代表還進行了跨地區的哲學對話。紀念“哲學日”的活動當天還在七十多個國家舉行。